贲门癌放疗后脸色发黑?是正常现象?_患者_希福_皮肤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25 点击次数:200
贲门癌患者在接受放疗后,出现脸色发黑的情况并不少见,这往往是放疗带来的正常副作用之一。放疗作为治疗贲门癌的重要手段,通过放射线杀伤癌细胞,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,皮肤便是其中之一。
从西医角度看,放疗射线作用于皮肤细胞,会导致细胞受损、死亡,进而刺激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加,产生过多黑色素,引发皮肤色素沉着,使得脸色发黑。而且放疗可能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反应,局部血管扩张、组织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,也会促使皮肤颜色改变。
中医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。中医认为,贲门癌患者本身正气亏虚,放疗作为一种“热毒”之邪,进一步损伤人体正气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、脏腑功能失调。而脸色发黑,从中医脏腑理论来讲,与肾脏关系密切。肾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其华在发,开窍于耳及二阴,其色为黑。当肾气亏虚、肾精不足时,面部就会失去光泽,出现发黑等表现。
同时,放疗的热毒之邪还可能伤及脾胃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功能受损,气血生化不足,不能濡养面部肌肤,也会加重面色晦暗的情况。
展开剩余77%对于贲门癌放疗后脸色发黑的情况,中医有相应的调理方法。在药物方面,可根据患者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。若为肾气亏虚,可选用一些补肾益精的药物,如熟地黄、山茱萸、枸杞子等,以滋养肾精,改善面色。若伴有脾胃虚弱,可加入党参、白术、茯苓等健脾益气的药物,促进气血生化,使面部肌肤得到濡养。
在饮食调理上,中医强调“药食同源”。患者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补肾健脾、益气养血作用的食物,如黑芝麻、核桃、山药、红枣等。这些食物既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,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面色。
此外,患者还应注意日常护理。放疗后皮肤较为脆弱,要避免阳光暴晒,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,如涂抹防晒霜、戴帽子等。保持皮肤清洁和保湿,使用温和的护肤品,减少对皮肤的刺激。
目前,临床上常使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的手段来减轻对患者的伤害,提升治疗效果,其中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备受人们关注,尤其是中医在综合治疗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,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是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袁氏中医肿瘤疗法”保护单位、“郑州袁氏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学术流派”建设单位、“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工作室”项目首批唯一中医肿瘤医院,始终专注在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“三联平衡”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防癌抗癌,在临证中,其实质内涵就是,抓住癌症患者的关键病机——“虚”、“瘀”、“毒”并统筹兼顾,采取扶元气、消痰瘀、攻癌毒三大对策,以修复五脏六腑生理功能,促使气血调和,正气生发,以此减轻患者痛苦,提高生存期和生存质量,累计诊疗患者超20万人次。
非遗“袁氏中医肿瘤疗法”始于嘉庆辛酉年(公元1801年),传承距今已历八代两百余年,凝聚着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。在袁氏先祖历代承传的珍贵秘本《袁世医方》中,详细记载了“袁氏中医肿瘤疗法”的核心理论与用药精髓。涵盖中医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,以及实践临床的大量内外治方药、制作技艺,剂型包括汤、丸、散、膏、丹,以及药酒、药膳、药茶、药醋、药粥、药饼等食疗方,多达190余首,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特的中医肿瘤诊疗体系。
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治疗贲门癌真实案例分享:
赵某,男,贲门癌,2017年6月9日初诊河南新乡人
2017年2月,患者经胃镜查出:贲门癌。期间曾怀疑误诊,但前往北京复查后,依然判定癌症。不得已返回郑州继续治疗,并于2017年4月13日在省肿瘤医院行胃全切术,术后病理显示:溃疡型中-低分化腺癌,伴淋巴转移。可术后出院不久,再次复查的赵老师就发现肝上又出现一个新的低密度影,怀疑为肝转移。紧接着继续化疗的他,烧到41℃,恶心、呕吐了,上吐下泻,肚子里翻江倒海一样的难受。不愿再化疗的他遂经人介绍在2017年6月9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。自述:“第一次虽然只取了5付药,可吃完后立马感觉不一样了,腿有劲儿,可以吃饭了。转而又取药,用后情况更好了,乏力明显好转,发烧症状缓解,睡眠亦有好转。”往后2018年、2019年复诊一切稳定,到2020年5月6日复诊,患者诉“年前我就做过化验,查了肿瘤指标,都正常。前几天查的血常规也没什么问题。”2023年3月31日,患者再次邮寄中药巩固,目前一切正常。2024年4月26日参加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龙年中国行开封站活动,在台上对自己的抗癌经历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与分享,表达对袁希福的感激之情!
贲门癌放疗后脸色发黑虽是正常现象,但通过中西医结合的调理方法,尤其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和饮食调理,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面色,提高生活质量,促进身体康复。
发布于:河南省